职场35岁现象的背后根本原因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问题,社会无法提供高端就业机会,45岁找不到工作这个现象本身已经是长时间存在的,大家都熟视无睹,都认为这件事情是正常的,都这么过日子。那么今天就来跟大家分析一下,为什么会出现职场的35岁现象或40岁现象。
所谓的职场的35岁现象就是很多用人单位在招人的时候卡了一个年龄段,35岁以上不要,最开始是在计算机IT领域,现在已经蔓延到了几乎所有的行业。这个问题不是个小问题,背后实际上是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性的一个问题。
在计算机这个产业,因为这个产业本身的特殊性,就计算机行业它的技术迭代的非常快,以前大学学的计算机程序是BASIC,那都是老古董了,后来我们有了开发平台以后,开发CS结构,后来又开发BS结构,现在叫做开发云,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工具的不断的迭代,数据库的工具不断的迭代。
以前没有前端没有终端没有这种数据库,这种划分都不明显,一个人基本上都可以搞定,现在计算机应用这个行业里,它把这个划分的很细,而且每一个领域的技术工具迭代的非常快,所以在这个时候,在计算机产业里头,它本身欢迎年轻人吃青春饭,这确实是产业特征所决定的。
但是为什么在其他的行业,现在也成了这种35岁现象?其实最根本的一点,是咱们国家的产业政策长期以来我们忽略了对高技术领域的真正的去突破。我们没有鼓励企业认真的去研究这种高技术行业的东西,所以导致我们现在在很多的产业领域,不需要你去做那么深入的技术研究,
因为不需要你做这么深入的技术研究,自然就需要这些年轻人来工作,不需要这种有丰富的行业经验积累的人来。同时因为你这个产业是停留在应有层次,从本身产业的发展上来讲,也没有需要积累这种技术,现在是这么个局面。所以这个问题是非常严重的一个问题。
我们现在的各种工业品的产量是世界第一,这是我们的成绩,但是我们要冷静。现在有个非常现实的问题,可以用一句通俗的话表达出来,就是中国的产品装备了全世界老百姓的家庭,就是我们造了大量的日用品,但是中国的工厂的生产线,全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设备来装备的,中国医院的测试仪器,全是由西方发达国家的测试仪器来装备的,中国的高校科研机构的实验室所用的各种各样的分析实验仪器,全是由西方发达国家装备的。
在这些领域,我们基本上是高度的依赖西方。这些方面的工作其实恰恰是高技术密集型的工作,是需要一个人长时间在这个领域深耕才能从事的工作,这些工作我们都是在高度的依赖西方,自然我们就没有这种高技术的工作机会。企业用不着一个博,用不上一个硕士。现在企业做的都是短平快的项目,迅速都能赚到钱的。我们的高端产业没有,那么高端人才自然就无用武之地。
拼劳动力就是越年轻越好,经验没有价值,知识没有价值。